中华蛩蠊是蛩蠊科蛩蠊属昆虫,体长约12毫米,头宽约3毫米。 无翅,触角长,丝状,复眼退化,无单眼,口器咀嚼式;3对足步行式,附节5节;雌虫有发达的刀剑状产卵器,雄性外生殖器不对称。
中華蛩蠊(學名: Galloisiana sinensis ),有翅亞綱 蛩蠊目,體細長、呈暗灰色,無翅,絲狀觸角,複眼小,尾鬚長。 多棲於 高山 的 苔蘚 、 石塊 下和 土 中,種類極少。
中华蛩蠊是一种杂食性昆虫,主要食物为植物(苔藓)和小虫。 繁殖 中华蛩蠊为卵生成长,因为成虫无翅,所以变态显得不明显。
2017年5月3日 · 中华蛩蠊Galloisiana sinensis. 体长形,长约10毫米,头宽3毫米。背面和头部棕黄色,较暗,腹面、足、触角晓瑰色,较淡,无翅。 体表被细毛,腹部两侧和足着生稀疏深棕色刺状毛。 头宽大,复眼黑色,且略狭,复眼下方有2根刺状毛。
1985年我国昆虫学家在长白山区首次发现蛩蠊目昆虫,并被命名为“中华蛩蠊”,为我国两种一级保护昆虫中的一种。 中华蛩蠊体长形,长约10毫米,头宽3毫米
2024年9月28日 · 中华蛩蠊(qióng lián)是蛩蠊目的中型昆虫。 中华蛩蠊体长形,长约10毫米,头宽3毫米。 背面和头部棕黄色,较暗,腹面、足、触角晓瑰色,较淡。
中华蛩蠊(学名: Galloisiana sinensis ),有翅亚纲 蛩蠊目,体细长、呈 暗灰色 ,无翅,丝状触角,复眼小,尾须长。 多栖于 高山 的 苔藓 、 石块 下和 土 中,种类极少。
2005年9月23日 · 蛩蠊是一个起源古老,特征原始的古老残留类群,接近直翅目,成虫无翅,体表被毛。 头宽大,复眼小,触角丝状;胸部3节,其背板形状相似,可自由活动;3对胸足相似,跗节5节,可与直翅目昆虫区别。
中華蛩蠊,有翅亞綱蛩蠊目,體細長、呈暗灰色,無翅,絲狀觸角,複眼小,尾鬚長。 多棲於高山的苔蘚、石塊下和土中,種類極少。 1985年中国昆虫学家在长白山区首次发现蛩蠊目昆虫,并被命为“中华蛩蠊”。